植物多酚叶绿素荧光仪LSA-2050是德国WALZ公司最新推出的多功能手持式测量设备,可以进行叶绿素,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评估叶片色素合成差异,可以测量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/Fm评估胁迫对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程度。可以测量UV-B,UV-A激发的荧光评估植物面临胁迫启动防御过程的抗有害辐射能力。可以测量类黄酮,花青素荧光信号,了解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积累。测量氮平衡指数NBI评估植物氮素利用。另外,LSA-2050叶可以用于测量果实表皮类黄酮,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的积累。除此之外,植物多酚叶绿素荧光仪LSA-2050还搭载了全球定位系统 (GPS)和叶倾角传感器(陀螺仪),可以追踪测量点坐标和测量叶倾角。
测量功能
√ 可以测量植物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Fv/Fm,,评估有害胁迫对光系统II损伤等光合生理的影响;
√ 可以测量叶绿素含量,单位nmol/cm2和µg/cm2;
√ 可以测量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对强光辐射的屏蔽或防护;
√ 可以测量叶片对UV-B辐射的屏蔽或防护(对植物而言,UV-B 辐射是易产生生长胁迫的天然辐射);
√ 抗辐射筛选(胁迫防御);
√ 测量叶片或果实中的酚类物质(类黄酮)花青素;
√ 测量氮平衡指数NBI,评估植物氮素利用
测量参数
叶绿素含量Cchl,Fo,Fm,Fv/Fm, Q310(UV-B),Q365(UV-A),Q450(蓝光),Q530(绿光),NBI,AFLAV,AANTH,经/纬度(GPS),高度,太阳方位角,太阳高度角,叶片方位角,叶片倾斜度,阳光入射角,叶片表面入射角。
叶绿素测量与校准
通过4种植物:小麦(单子叶C3),向日葵(双子叶C3),玉米(单子叶C4),烟草(双子叶C3),5种栽培条件的植株进行校准。
丙酮法提取,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与定量
总叶绿素含量(Chla+Chlb)与 LSA-2050设备测量的吸光度之间的关系呈曲线函数关系,且测定系数较高。
植物小叶片测量
要测量植物小叶片的叶绿素浓度时,可将发射器孔径缩小为直径为6mm,而不影响叶绿素测量。
氮平衡指数(NBI)测量
NBI被定义为叶绿素与吸收紫外线的酚类物质(主要是类黄酮)的浓度比。NBI预计会随着氮的供应而增加。不过,NBI与氮状况之间的关系可能因物种甚至同一物种的栽培品种而异。因此,目前还没有表明最佳供氮量的通用NBI值,必须通过实验来确定。不过,一旦确定了植物栽培的最佳氮素供应NBI值,NBI就可以成为根据作物需求进行施肥的重要工具。
紫外/强可见光辐射屏蔽/防护测量
酚类物质对光合色素-蛋白质复合物抵御UV-B和UV-A辐射的屏蔽/防护是参考Bilger W, 1997的方法[1],通过非侵入式测量方法进行的。Cerovic等人利用绿光评估花青素的光屏蔽作用[2],将Bilger方法扩展到可见光范围。 Nichelmann和同事们更进一步,引入蓝光来探测类胡萝卜素的屏蔽作用[4],这些类胡萝卜素在光合作用采光中不活跃或仅部分活跃。
LSA-2050将这三种方法整合在一起,在UV-B、UV-A、蓝光和绿光波长下以表观透射率来测量叶片屏蔽/防护特性,并以红光作为参考光束。对于UV-A和绿光辐射,透射率会转换成吸光度,以分别提供在光屏蔽中具有活性的类黄酮和花青素浓度的相对数。
地理信息数据测量
GPS接收器从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上获取信号。根据卫星位置计算出地球上当前位置的经度和纬度。内部时钟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等外部计时器设置为UTC(世界标准时间)。根据当前位置和 UTC,确定太阳相对于地面的位置。
磁力计根据地球磁场确定北方。加速计检测重力和XYZ方向的速度变化,陀螺仪测量这三个方向的旋转。通过整合这三个传感器的数据,可以计算出叶片的位置(倾斜度和方位角)。叶片斜度和方位角分别如下图所示。
根据太阳和叶片的位置,可以得出太阳辐射照射到叶片的角度(入射角)。与光合生理相关的数字是入射角的余弦值,因为它表示叶面上太阳辐射的相对有效强度。
可选配件
暗适应袋:带测量孔的铝箔材质遮光密封袋,一套含大中小各三个
尺寸与重量:小90x70mm,3g、中137x100mm,4g、大165x119mm,5g。
产地:德国WALZ
参考文献(以下文献为测量参数的原理文献,并非使用该产品发表的文献):
1. Bilger, W., et al. (1997). "Measurement of leaf epidermal transmittance of UV radiation by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." Physiologia plantarum 101(4): 754-763.
2. Cerovic, Z. G., et al. (2012). "A new optical leaf-clip meter for simultaneous non-destructive assessment of leaf chlorophyll and epidermal flavonoids." Physiologia plantarum 146(3): 251-260.
3. Kitajima, M. and W. L. Butler (1975). "Quenching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primary photochemistry in chloroplasts by dibromothymoquinone."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(BBA) - Bioenergetics 376(1): 105-115.
4. Nichelmann, L., et al. (2016). "A simple indicator for non-destructive estimation of the violaxanthin cycle pigment content in leaves." Photosynthesis Research 128(2): 183-193.
5. Schreiber, U., et al. (1986). "Continuous recording of photochemical and non-photochemical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quenching with a new type of modulation fluorometer." Photosynthesis Research 10(1): 51-62.
6. Cerovic ZG, Ben Ghozlen N, Milhade C, Obert M, Debuisson S, Le Moigne M (2015) Nondestructive Diagnostic test for nitrogen nutrition of grapevine (Vitis vinif-era L.) based on Dualex leaf-clip measurements in the field. J Agric Food Chem 63 (14): 3669–3680.